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入选国家非遗名单

据云南日报消息,12月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153项)。云南省有17个项目上榜,从而使全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达107项(122个保护单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国务院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云南此次入选的项目名录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与民俗等6个类别。其中,9个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别为:

丽江市古城区申报的“黑白战争”

《黑白战争》是记载在东巴经卷中的一部长诗,纳西语原称为“东埃术埃”,描绘了东、术两个部落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同时穿插了一些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创世史诗《创世纪》、悲剧长诗《鲁般鲁饶》一起被誉为东巴文学中的3颗明珠。

剑川县申报的“剑川白曲”

剑川白曲,即为剑川白族歌谣,主要发源地就是被称为“白曲之乡”的大理剑川县。据史料记载,剑川白曲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曲调美、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剑川白曲是白族地区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古老音乐品种,主要流行于剑川、洱源及与剑川接壤的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金顶和丽江的九河等地。

大理白族自治州申报的“耳子歌”

在云龙检槽乡的一些村落中流传着一种古傩仪舞——“耳子歌”。“耳子”意为憨子,“歌”为舞,“耳子歌”意为“憨子舞”。“耳子歌”只在婚宴和新房建成时表演,目的是驱邪逐疫、祈求生育,同时包含着儒家“礼乐教化”的成份,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

建水县申报的“铓鼓舞”

哈尼族铓鼓舞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 “昂玛突”上跳的一种祭祀舞蹈,舞蹈雄浑豪放,气势轩昂,质朴劲健,热情洒脱,表现出了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性格,森林一样的情怀。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

福贡县申报的怒族“达比亚舞”

“达比亚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流传在怒江州福贡县的各怒族村寨。 达比亚舞以舞者手持“达比亚”边弹边舞为主要特征。“达比亚”是怒族的传统乐器,形似琵琶,四弦。

瑞丽市申报的“水鼓舞”

水鼓舞是德昂族的舞蹈,舞蹈时,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边敲边跳,大硭、大钹伴奏。鼓声深沉、庄重。可以单独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

蒙自市申报的“云南蒙自过桥米线”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是云南的特色食品。过桥米线是将米线、汤料、配料分别制作,现吃现拌的烹调形式和食用方法。是米线中的上品,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吃法独特,独具风味闻名中外。春城老百家米线的优势

屏边苗族自治县申报的“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楚雄彝族自治州申报的“彝族服饰”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

另外还有8个项目入选扩展项目名录。分别为:

迪庆藏族自治州申报的“热巴舞”

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12个节目组成,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

鹤庆县申报的“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鹤庆银器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距今有500年以上历史。云南银器制作技艺中,鹤庆县最为出名。当地艺人用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制成壶、九龙杯、鹤阳八景酒具、手镯、戒指、项链、耳环等工艺品。产品远销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深受消费者喜爱。

凤庆县申报的“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

“滇红茶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的发酵茶制作技艺,采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加工完成。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拿捏得非常准确,制茶师傅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影响到茶叶的品质。

昆明市申报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

昆中药全称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肇启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开工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630余年来,昆中药人创造和传承了7项内涵丰富的传统中药文化,即“厚德”、“精工”、“毋减”的企业精神(精神文化)、独树一帜的产品体系(产品文化)、口口相传的造药技艺(制剂文化)、“舒清养”治未病的中药养生理念和方法(养生文化)、严谨苛刻的“师带徒”制度(师徒文化)、世代相传的82家老字号药铺(老字号文化)、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勤勉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楚雄市申报的“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

彝族是云南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彝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应用实践。千百年来,彝医药与中医药等民族传统医药相互交融发展,是中国传统医药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分支。拨云锭作为彝药代表品种,特征鲜明,功效独到,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评定推荐的首个彝族药品种。

德钦县申报的“民间信俗(梅里神山祭祀)”

近年来,州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梅里神山祭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具体为民间民俗类。

西畴县申报的“民间信俗(女子太阳山祭祀)”

西畴县西洒镇上果村壮族“女子太阳节”是滇桂壮族聚居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壮族先民敬畏、崇拜太阳的民俗传统文化现象和壮族世代传承、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理市申报的“茶俗(白族三道茶)”

三般茶也称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